(四)不良饮食习惯影响健康。由于膳食营养与健康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滞后,营养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的形成率较低,特别是中低收入地区、教育欠发达地区和新兴城镇居民的科学膳食消费意识更为淡薄。另外,受不健康饮食文化的影响,大吃大喝陋习屡禁不止,既不利于健康,又造成很大浪费。
二、食物与营养发展要进行四个战略转变
我国食物生产、消费、营养由不同部门管理,三者难以协调同步,导致当前食物与营养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粮食、畜产品、果蔬等主要食物供需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等问题导致市场波动频繁;主要食物生产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多品种、个性化需求,常常出现短缺与过剩并存;食物生产与居民营养需求相脱节,既造成农业资源的浪费,又使得营养性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这些问题,迫切要求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进行战略转变:
(一)由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决定营养,向营养决定消费、消费决定生产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提高我国居民膳食营养水平,改变传统的“生产什么、就吃什么”的方式。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发挥市场在食物生产与消费结构中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建立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实现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决定营养,向营养决定消费、消费决定生产的转变,进一步探索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生产要素和市场信息的优化配置方式,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由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科学转变。实践证明,居民预防和控制营养缺乏、营养过剩和营养相关疾病,关键是要掌握科学的营养知识和健康的营养消费理念。我国城乡居民营养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的形成率较低,主要表现三个方面:即摄入不足、膳食过量和过分追求食物精细化与贵重化,忽视营养结构合理搭配,再加上饮食不科学,造成营养性疾病高发。因此,在坚持食物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的同时,还要把科学饮食放到同等重要地位,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还要吃得科学。
(三)由传统农产品生产向高端农产品生产转变。随着全社会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必须顺应人民要求和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规定,大力发展安全优质、有品牌保障的食用农产品,加强食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质量安全认证进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把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扩大总量规模,加快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突出区域生态优势,适度发展有机食品。使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农产品市场份额稳步提高,地域性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