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035-036
人体肠道内存在大量、复杂的正常菌群。肠道菌群、宿主和外部环境三者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建立一个动态的生态平衡,维持人体健康。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可能使人发生疾病。
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利用微生态制剂来调整人体微生态平衡,作为防病、治病和保健的手段,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热潮。目前对肠道微生态环境调整的手段主要有两种:活菌补菌(即益生菌补菌) 和自身肠道菌增殖(即益生元补菌)。
与益生菌相比,益生元作为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的促进物质,克服了外源益生菌活力不容易保持、在胃肠道定植能力差、停留时间短等缺点,因而在食品和保健食品中被广泛应用。
什么是益生元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发现以低聚果糖为首的一些难消化低聚糖,食后可完整进入大肠,被大肠中的双歧杆菌选择性利用,使之生长处于优势,而魏氏梭菌和卵磷脂酶阴性的梭菌等有害菌大大减少,使肠道菌群平衡得以改善。同时,大肠中有机酸增加,腐败产物减少,有益于人体健康。从此,以低聚果糖为首的各种有整肠功能的低聚糖在日本先后得到开发,并广泛应用在各种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生产中。英国雷丁大学食品微生物学教授格兰·吉布森(Glenn Gibson)对此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比与总结,1995年他和玛塞尔·罗伯弗劳德(Marcel Roberfroid)首次提出了益生元的概念,将益生元定义为“能够选择性地刺激特定肠道菌群的生长、活性而有益于宿主健康的非消化性食物成分”。
益生元的概念吸引了很多关注,引起了科学和产业上的兴趣。然而,许多食物成分,特别是一些食用性低聚糖和多聚糖(包括膳食纤维),不考虑益生元标准的要求而声称其有益生元功效。针对这种市场乱象,2003年,罗伯弗劳德专门著述了《益生元概念回顾》一文,将最初定义改进为,益生元是“被选择性发酵的成分,可引起肠道微生物群组分和/或活性特殊的改变,有益于宿主的身心健康”,并强调并非所有的非消化性低聚糖都是益生元,有明确的标准来界定怎样的食物成分可以归类为益生元。这些标准是:1.抗胃酸、抗哺乳动物酶的水解和胃肠的吸收;2.被肠道菌群发酵;3.选择刺激对健康有益的肠道细菌的生长和/或活性。罗伯弗劳德认为,只有3种非消化性食用低聚糖完全满足益生元标准,可以作为益生元类物质,即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和菊粉。
随着益生元的地位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为建立更科学的益生元评估及管理体系,2007年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召集国际顶级专家开展了益生元技术会议。结合最新研究成果,该技术会议对益生元的定义作出了修正,认为“益生元是一种可通过调节微生物菌群而有益于宿主健康的无生命的食品成分”。作为益生元,应具备以下3个条件:1.在成分方面,益生元不是一种生物体或药物,而是能够以化学方法描述的物质,大多数情况下是食品级的成分;2.在健康效益方面,是可以测定的,不是由于成分被吸收入血液或是该成分的单独产生作用,且最重要的是无副作用;3.在对菌群的调节方面,显示这种成分单独存在或添加了这种成分的配方可使目标宿主的微生物群组成或活性发生变化,其机制中可能包括发酵作用、受体的封锁或其他。会议认为,除典型益生元低聚果糖、菊粉和低聚半乳糖外,大豆低聚糖、低聚木糖、焦性糊精、低聚异麦芽糖和乳酮糖也可以归类为益生元。